🧘🏼‍♂️

《脑与意识》— 认识「意识」的局限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斯坦尼斯拉斯•迪昂
今年暑假读了一本名为《脑与意识》的书,觉得挺有意思的。开学一个多月了,生活逐步趋于规律,一些想做的事情可以被提上日程。比如:复活死了一年多的博客和公众号。
 
我们无时无刻不需要用到我们的大脑,我们利用自己的大脑进行记忆与思考,感受和判断。但你是否曾经好奇过,我们的大脑是以何种机制工作的?当这个困惑浮现在我头脑之中时,我相信我并不是第一个好奇这个问题的人,“我们的大脑是以何种机制工作”必然已经被前人探究过,并且形成了文字记录。于是我便找到了这本书—— 《脑与意识》。
 
 

研究方法

谈及意识,想必大家都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略有耳闻,以及有关精神分析法的争议。其焦点往往在于研究意识的时候,如何看待内省(主观报告),主观报告是否科学?在这本书的观点中,如果主观报告被用作研究方法,其所推导出来的结论是不值得信任的;当如若将主观报告当作研究的原始数据,是可以被科学的用于研究的。
 

无意识与潜意识

在这里,我们并不谈论意识存在的判别标准,即什么是无意识,什么是潜意识。(似乎 P3 波是意识通达的标志,用于区分意识与无意识;这部分过于专业,并不能讲明白)仅关注处于无意识状态下,我们的大脑能够做些什么。
 

自动信息加工

我们通过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皮肤触摸到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人体感受器所感受到的外部信息。以视觉为例,们所感受到的有意识的视觉景象是一个经过了高度加工的图像,远远不同于我们眼中所接收到的未加工的信息。
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radio-RADIO,即先让 radio 这个单词以较短的出现时间在受试者的眼前出现,但受试者的意识并没有加工到这个信息(即受试者没有看到这个单词,因为出现的时间足够短);当另一个 RADIO 这个单词再次出现在受试者眼前时,受试者反应速度会比第一次看到这个单词的情景要快。即一个单词如果先前呈现过,即使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呈现的,当相同单词再次在意识层面出现时,加工过程会变快。只要这两个单词呈现的间隔小于一秒,即便完全没察觉到这个词,重复也会促进识别。
此外,符合语法的词汇短语的句法和短语也可以被无意识的加工,神经活动的记录直接证明了那些涉及语义加工的脑区不需要意识就能激活。不仅如此,复杂的情绪处理可以在意识水平之下进行,并且通常是由一系列专门加工情绪的皮质下核团引发的。
 
我们所获得的不是一个未加工的感觉,而是一个对于外部世界的熟练的重建结果。大脑在幕后扮演着一个机智的侦探,它仔细推敲我们接收到的所有独立的感觉信息,并根据可靠性来权衡这些信息,将它们整合成一个有条理的整体。主观上,我们一点都没有感觉到信息被重建了。
 

无意识注意 (attention)

我们的“注意”也可以在无意识中进行,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警戒机制,使我们一直警惕潜在的危险,当我们专注于填报税表或者玩最喜爱的电子游戏时,完全忽略外界环境将是不安全的。例如,当一个人看到一条蛇的时候,信息从视网膜通过一条快速的通路传递到杏仁核(无意识注意),这一过程远远快于将情绪登记在有意识的大脑皮质的过程。
 
 
 
我们只意识到了有意识的想法。因为我们无法意识到“无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所以我们一直高估了意识在物质生活和心理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由于忘记了无意识令人惊讶的能力,我们过多地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有意识的决定。
 

意识

说完了“无意识”的功用,再来聊一聊意识。回路突然被系统性激活是意识思维的标志,并且可被重复验证。
 

心理不应期

意识是有限的(单线程的),我们无法同时有意识的注意两件事情,正如我们无法有意识的流畅地,用一只画圆,而另一只画方块。这便是心理不应期的概念,当意识在处理第一件事情时,会暂时不响应后续的输入,要延迟很久以后才能处理它们。第二件事情会停留在无意识的缓存中,直到第一件事情处理完毕,意识必须从一样东西中收回注意才能去关注另一样东西。
 

注意瞬脱 (attentional blink)

一连串的符号出现在屏幕的同一位置。大多数符号是数字,但其中也有字母,实验中让被试记住这些字母。第一个字母能够轻松地记住。如果第二个字母在第一个字母出现半秒或者更长时间后出现,那么它也会被准确地记住。但是如果这两个字母紧挨着出现,那么第二个字母常常就被完全忽视了。观看者报告说只看到了一个字母,并对第二个字母的存在感到十分惊讶。关注第一个字母的动作使大脑短暂地“眨眼”,消除了对第二个字母的知觉。
 
注意瞬脱和不应期是紧密相连的心理学现象。当意识脑被占据的时候,其他信息必须在一个无意识的缓存中等待。
 

滞后性

意识具有滞后性,烧伤的手指会在我们意识到疼痛之前就从火旁边缩回去。刚刚的“人看见蛇”的例子也说明了,在某些情况下,意识是晚于应激行动产生的。此外,心理学上有一个“麦格克效应”,这个听觉产生错觉的例子再次向我们展示了意识体验产生得有多晚。
 
预期是弥补意识延迟的个机制。几乎我们所有的感觉和运动区域都包含可以预期外界事件的时间学习机制。
 

延续思维

意识的主要作用是建立持久的想法。意识在进化中扮演了一个特定的角色,它使人们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学习,而不只是简单地活在当下。它可以将涉及不同时间、空间及知识形态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未来任何时间都能回想起来的能力,这是意识思维的一个基本组成成分,似乎也是进化过程中的正确选择。
 

思考与推理 (人脑图灵机)

我们的脑可以很好地在无意识条件下计算 3+2 ,但是不可能算出 (3+2)*2(3+2)/2 ,多级运算总是需要意识起作用。没有意识的参与,信息就不能通过两个连续的运算步骤。累加对大脑来说只是一个单独的运算,只要一个神经元累加器被激活,不论意识是否参与进来。
 
我们不能用无意识直觉进行策略性的推理,阈下信息不能参与到有策略的思考中。我们需要意识来理性地思考问题。强有力的无意识会产生错综复杂的直觉,但是只有意识可以一步一步地进行一个理性的决策。
 
 

意识与无意识的联结

无意识统计,有意识抽样,意识与无意识的联结可以用 CPU 和 GPU 来类比。意识脑类似于 CPU,同时只能处理一件事情,可以连续处理多个运算步骤,用于推理和指导无意识脑工作。无意识脑类似于 GPU,具有大量平行的、可自我调节的组织结构,能够计算整体的概率分布。无意识在我们的大脑中担当了复杂的统计学家的工作,在看似随机的序列中找出有意义的规律。这种统计学习不断地在后台进行,甚至当我们睡觉时仍在继续。因此,再解决问题时,某些方面最好还是在无意识的范围中进行,而不是完全通过意识的努力,比如去睡一觉。
 
意识与无意识协作的问题解决分为启动、酝酿、启迪和核查四个阶段。“启动”阶段包含了所有的准备工作,是对一个问题有意识的深入探索。这种正面攻击往往成效不大,但也并不是一无所获,因为它激发了无意识思维的探索过程。然后“酝酿”阶段开始了,这是一个无形的酿造期,在此期间,问题若有若无地抢先占据了思维,但并没有努力解决问题的意识迹象。如果不是因为产生了效果,酝酿阶段是不会被察觉到的。可能是在一夜美梦或是在放松的散步之后,“启迪”阶段突然出现了,解决方法闯入了数学家的意识思维中,令人豁然开朗。大多数情况下,答案都是正确的。然而,缓慢而又耗神的有意识“核查”过程仍然是需要的,以此来确定所有的细节。
 
意识消除歧义,以获得一个最简化的观点,并对当前世界的理解做出最好的总结,之后将这个总结传递至我们的决策系统。一大群无意识的神经元评估所有的可能性,并呈递给意识一个精简的报告结果。作为一个有着百万神经元员工的大型机构,大脑也必须依赖类似的简报机制。意识的功能可能是通过总结当期环境来简化知觉信息,然后以一种连贯的方式向涉及包括记忆、决策和行动的所有其他区域进行报告。
 

最后

👀 我们可以尝试有意识地观察无意识的决策,看看日常生活中哪些行动是不经由意识所产生的。
✅ 当苦恼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要绞尽脑汁去思考,把它交给无意识去解决,说不定一觉醒来便豁然开朗。
😯 我们可以训练无意识去做更多的事情,这样可以显著降低每日工作的心智负担,也能留给创造性工作更多的脑力。